沸沸扬扬的双11过去了,接下来又迎来了商家的双12,面对着琳琅满目的网购,教育人自然会在心底升起一个疑问——双12,你会给孩子买书吗?
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三个子问题。一是面对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作为家长的我们会主动把眼光和消费的支出来买书吗?虽然说书的好处自然不用说,孩子们从一、二年级时就知道了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家长们也早就读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但是每年到消费日的时候,花在家庭和孩子们上购书可能是少之又上。
这些年说来也有一个怪异的现象,无论是双11,还是双12,他们从来没有影响过我们家的购物习惯。尤其是我们这代人,像我和先生这样不用的淘宝的可能真的很少了。而一种特定的有趣现象就是,反而在网上购书的情况越来越多了。一来现在的书店确实不能像网购一样方便教育人来购书了,同时也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有些人甚至是在书店根本就买不到的。
有段时间,我在读周国平系列和熊培云系列时,我去到书店找了又找,总是只能找到相应的一本或者两本著作,读来总觉得有一种不怅然不爽的感觉。更有甚者有一次要读《人类起源的起源》时,在书店里也是看不到这本书的影子的。
日子一长,就是我们家雯雯小妹妹一听说拿快递,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是我们家的书到了!新书一到,不管孩子们看得懂或者看不懂,她们都喜欢去翻上一翻。最有趣的是有一本《七堂极简物理课》,两姐妹都爱不释手,当时博雅只有7岁,博雯妹妹才不到两岁。
双11双12大家之所以没想到要买书,可能是觉得物质的东西比精神的东西看得更切实际,需求性更强。尤其是现在网络电子化了。很多家庭都认为读书,打开手机也可以读呀。但是做过教育的人会深深知晓,读纸质版的书与读电子书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纸质版的书有一种自然的书香,同时也像是一种寂静无声的沟通与交流,那是透过文字神奇般的魔术效果一样,可以拉近几十年,甚至几代人之间的共鸣。不然,为什么说,我们读经典时,总是觉得有些词句 ,越读越有魅力,越咬文嚼字越有韵味呢?
所以,当我心里再次有这样的想法时,我会更加坚定了,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孩子在上小学前累积背诵了500多首唐诗宋词,并且熟读了《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孝经》、《弟三百千》《朱子家训》《增广闲文》……等等。录制记录文字达30多万字刚开始一年级时似乎是看不出来读了许多书的她与其它孩子太大的区别,只是不会像其它同龄孩子只喜欢看绘本;到二年级时,明显的是孩子愿意读一些文字版的有趣的书籍,同时不挑剔书籍,学校教材的《语文》中学版的《生物》高中版的《数学》,拿一本看一本,把四大名著的儿童版也是读了个遍;现在是三年级了,开始涉猎的就更广泛一些,有许多问不完的问题,所以以这个双12期间,我又给她们姐妹俩买了一套《少儿百科》+《十万个为什么》。
于是乎,我给孩子们一起分享购买纸质书和和阅读纸质书的时候,我们有了更多的链接和更多的亲子沟通交流。就像这三本小书,博雅挑了《孙子兵法》,博雯选了《金刚经》,剩下的《资治通鉴》就自然是我的选择了。孩子拿到了自己选中的书,出门也会随身携带,同时确认可以三人互相交换阅读时,那种交换的乐趣会自动地油然而生。
双11、双12你会给孩子买书吗?带来的第三个子问题是“会”的问题。市面上的书籍是五花八门,到底买什么样的书适合自己的孩子?是买老师推荐的书籍吗?还是买目前书店里摆出最多的流行书?
这种种疑问,说得最接地气一点,还得从孩子自己的基础入手。有些人推荐先读绘本,有些人推荐先读儒家经典,也有些人推荐是蒙台梭利的自然触摸式教育……纵观这种种的教学法,我一路从99年开始《零岁方案》的摸索与实验,才发现其实最关键还是要回到家庭为单位的个人自身,这种身教胜过言教的自然教育才是最好的适合培养孩子的途径。
只有把这个点找准了,才能给到真正适合孩子自己的。一个从来不读书的父母,就是买再多、再好的经典绘本,孩子也还是很难感受到书中的“美”的情趣,就更难培养起孩子自然延伸的阅读乐趣了。
反观之,如果孩子从小就具备一定的识字基础,再加上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孩子就是开始不能完全读懂,时日一长,也能出现我们老话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情况。
殊不见,很多书香世家就有这样的古训——“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甚至乎大家族的族谱或者起名都有这样的自然惯例。远的不说,就是我们李家大家庭中,就有几个叔叔是按这种方式来起大名的,一家里五个儿子,分别叫李业忠、李业厚….李业远。
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阅读都说趣味阅读,可是这个“趣”本身就含有一个“乐”在里面,只有“乐在其中”才会获得有滋有味的“乐趣”了。
所以,在双12即将来临之际,希望大家也会像我一样从内心问一下自己——你会给孩子买书吗?相信这一问,也会问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来。